
	
 
	
 
	
 
	
 
	
 
	
 
	
 
	
 
	
 
	
 
	
 
	
 
	
 
	
 
	
 
	
 
	圖1  出入口頂管通道剖面示意
1.3工程難點
1.3.1進洞安全
1)頂管下穿漕寶路,車流量大,同時地下土質復雜,受⑤1層砂性土影響,土方開挖至頂管底相同標高時,將會發(fā)生滲漏流砂現象。而進洞時萬一發(fā)生流砂,搶險需封閉漕寶路,對社會影響極大。為防止水土流失對進洞附近的污水管造成影響,我們在進洞端土體旋噴加固基礎上,增加了輔助水平冰凍措施,以提高土體承載力及止水效果(圖3)。
2)頂管機出洞一般需要單獨設置接收井,但為避免搬遷污水管,頂管利用車站主體進行接收,取消車站主體外掛接收井,矩形頂管機拆卸吊離采用“金蟬脫殼法”。為在洞口部位增強結構密實度,加強防水效果,決定在進洞口現澆段有效長度7.3m范圍內的頂板和左右側墻上部0.8m范圍用高強無收縮灌漿料進行施工,其余部分用自密性混凝土施工。
 
	 
 
	
圖2 污水管剖面位置示意
	
	
	 
 
	
圖3 水平冰凍剖面示意
	
	
	1.3.2穿越安全
頂管頂進過程中,一些主控項目,如頂管機的姿態(tài)、土壓力的平衡、推進速度、出土量、背土現象控制等因素,與周邊環(huán)境控制息息相關,在控制施工參數的基礎上,為了以防萬一,在φ1200mm污水管下增加預埋的注漿管,作為應急備用。車站主體內每1.5m預埋水平注漿管,注漿管長8m,頂管穿越期間若出現沉降預警,則及時根據監(jiān)測數據進行注漿保護。注漿過程中嚴格控制注漿量、注漿壓力,通過監(jiān)測數據,指導信息化施工。
2.頂管施工前期控制措施
2.1進出洞口加固
為確保頂管機出洞的絕 對安全,需對后靠土體及進、出洞區(qū)域土體進行高壓旋噴樁加固。2#出入口始發(fā)井基坑圍護采用厚800mm地下連續(xù)墻,始發(fā)井洞口加固采用φ1000mm@700mm三重管高壓旋噴樁,水泥摻量30%,加固范圍為頂管以上3m、以下5m,頂管左右各3m,加固寬度為4m,加固后土體28d齡期無側限抗壓強度不小于1.2MPa;后靠加固采用φ1000mm@800mm三重管高壓旋噴樁,水泥摻量30%,加固范圍為頂管以上5m、以下6m,頂管左右各5m,加固寬度為4m,加固后土體28d齡期無側限抗壓強度不小于1.2MPa;接收井即12號線漕寶路站車站主體,基坑圍護采用厚1200mm地下連續(xù)墻,洞口加固采用垂直水泥土加固輔助水平冰凍法,垂直水泥土加固平剖面同始發(fā)井洞口加固。
2.2頂管機的選型
土壓平衡式頂管機出土為固體形式,較泥水平衡式頂管機出土為液體形式在土方處置方面更為便利,故本工程采用TH625PMX-1矩形土壓平衡式頂管機。
2.3頂管施工參數確定
2.3.1正面土壓力的確定
本工程采用土壓平衡式頂管機,利用壓力倉內的土壓力來平衡開挖面的土體,達到對頂管正前方開挖面土體支護的目的,并控制好地面沉降。
因此平衡土壓力的設定是頂進施工的關鍵。土壓力采用Rankine壓力理論進行計算:P=144kN/m2。
以上數據為理論計算值,只能作為土壓力的最初設定值,隨著頂進的不斷進行,土壓力值應根據其他實際頂進參數、地面沉降監(jiān)測數據作相應的調整。
2.3.2頂進速度
出洞加固體頂進階段不宜過快,控制在0~5mm/min;加固體與非加固體頂進階段,控制在5~10mm/min;軟土頂進階段,控制在10~20mm/min。
2.3.3出土量
嚴格控制出土量,防止超挖或欠挖,正常情況下出土量控制在理論出土量的98%~100%,一節(jié)管節(jié)的理論出土量為41m3,出土采用泵送至地面的集土坑內。考慮泵送加水因素,實際一節(jié)管節(jié)出土量約在44m3。頂管工程中,管內的出土量要與頂進的取土量相一致,出土量大于頂進取土量,地面會沉降,出土量小于頂進取土量,地面會隆起。這都會造成管道周圍的土體擾動,而要做到出土量與取土量一致的關鍵是嚴格控制土體切削的尺度,防止超挖。
2.3.4頂推力計算
本工程頂管推進頂力經計算為:F=(4872~9377)kN。
3.頂管頂進過程控制措施
3.1洞門止水裝置
頂管在進出洞口時,由于工作井預留洞口與管節(jié)之間存在空隙,如果洞口土體處理不當就會發(fā)生土體涌入工作井內,從而造成洞口附近地面發(fā)生塌陷。因此除了對進出洞口處土體加固之外,還需在出洞口安裝洞門止水裝置,防止土體和壓注的觸變泥漿流失造成地面塌陷,該裝置安裝在洞口設計預留法蘭上。常規(guī)出洞止水裝置由橡膠止水圈與翻板組成。本工程出洞止水裝置根據要求進行了重新改進,在出洞鋼洞圈外接一個鋼套圈,內設2道鋼絲板刷及1道簾布橡膠止水裝置,并且加設油脂壓注孔(圖4)。
	 
 
	
	
	圖4  出洞止水裝置
止水裝置裝有壓力傳感器,用壓力表來顯示并控制加油,顯示低于設定壓力時,盾尾油脂泵將自動打開,進行補充油脂并保壓,起到止水效果。
3.2測量和糾偏
頂管軸線不順直會增大摩阻力,牽動土體造成土體失穩(wěn)流失。頂進時按設計要求的軸線、坡度進行,施工過程中的糾偏措施很重要,主要原則為:勤測勤糾、小角度糾偏。
3.3觸變泥漿
觸變泥漿不僅能起到減摩作用,同時也起到一定的土體穩(wěn)定作用,減少頂管對沉降的影響。一般頂管機的外徑較管節(jié)外徑大,頂管機頂過后,管節(jié)外圍將產生環(huán)形空隙從而導致地層損失。因此及時壓漿、充填空隙并在管道外圍形成一個良好的泥漿套顯得極為重要。
觸變泥漿的用量主要取決于管道周圍空隙的大小、觸變泥漿的失水量大小及頂管地層的土質。一般情況下,觸變泥漿的質量配合比為:水∶膨潤土=(4~5)∶1,膨潤土∶摻合劑=(20~30)∶1。施工期間要求泥漿不失水、不沉淀、不固結,既要有一定的黏度,也要有良好的流動性。另外,注漿量也是影響減阻效果的重要因素,對注泵壓力而言,PA代表泥漿套頂端的水壓力和主動土壓力,要求注漿壓力保持范圍為:PA≤P≤PA+30(kPa)。施工時,在壓漿口裝上壓力表,便于觀察、控制和調節(jié)壓漿的壓力,目標控制值為0.3MPa
3.4加密監(jiān)測
在頂到距φ1200mm污水管7m時,監(jiān)測頻率由原來的1天2次增加到1天4次。通過監(jiān)測數據,準確了解周邊環(huán)境的沉降情況,調節(jié)控制頂管后續(xù)頂進過程中的施工參數。
4.頂管貫通后控制措施
4.1置換注漿
頂管結束后,選用1∶1的水泥漿液,通過注漿孔置換管道外壁漿液,根據不同的水土壓力確定注漿壓力,加固通道外土體,消除通道在今后使用過程中產生不均勻沉降的隱患。
4.2融沉控制
根據施工經驗和土工試驗,凍土融化后其標高可能略低于原始地層的標高,為減少融沉量,解凍后可在通道內進行適當的跟蹤注漿,減小凍結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注漿的順序是先下部后上部,遵循多次、少量、均勻的原則。單孔1次注漿量為0.5m3,最 大不超過1m3。一天地層沉降大于0.5mm或累計地層沉降大于3mm時應進行融沉補償注漿;地層隆起達到3mm時應暫停注漿。若凍結壁已全部融化且不注漿的情況下,實測地層沉降半個月不大于0.5mm,一個月累計沉降量小于1mm,即可停止融沉注漿。
5.頂管工程沉降數據分析
根據監(jiān)測數據顯示,頂管推進結束后,地表沉降累計最 大變化量-24.69mm,在警戒值(+10~-30)mm之內。管線沉降4個點報警,累計最 大變化量-15.32mm。部分管線測點超報警值,是由前期基坑施工和頂管施工沉降變化累加形成,沉降數據處于可控范圍內。
6.結語
頂管施工對于周邊環(huán)境沉降控制,需根據頂管的施工順序,每個施工階段都必須有相應的措施來有效地減小土體的擾動。結合漕寶路站2#出入口頂管頂進的施工經驗,主要沉降控制技術要點如下:
施工前需充分調查了解工程周邊環(huán)境的詳細情況,結合實際情況再合理地選擇頂管機機型。
結合始發(fā)井和接收位置的實際情況,決定頂管進出洞口及后靠的加固形式和是否采取輔助措施如水平冰凍法來確保進出洞時的安全性。同時根據頂管工程的特點,計算和選定頂管施工時相關的技術參數。
頂管頂進過程中應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并根據每日不同時段的監(jiān)測報表數據,調節(jié)控制在出洞加固體階段、軟土階段及其他不同階段的頂管頂進施工參數。
頂管貫通后,要及時置換漿液來控制頂管頂進結束的后續(xù)沉降。對于采取輔助水平冰凍的情況,需在土體解凍后的凍結區(qū)域跟蹤注漿,減少凍結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來源:建筑施工,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yè)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